编者按:七月的甘南,山清水秀,流光溢彩。连日来,甘南日报采访组深入全州八县市,着眼全州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及基层组织建设等重点工作,深挖鲜活事例,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喜人成效。今日起,本报陆续刊登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走进临潭县八角镇庙花山村,清幽雅致的小院比比皆是。如今的村里人,早已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过去。
八角镇党委副书记李军介绍说:“不管是房前屋后小环境的改善,还是生态宜居大环境的打造,庙花山村的成效是经得起检验、受得起夸赞的。”言语间,质朴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喜悦和自豪。“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高了,老百姓的心情舒畅,班子得到拥护和支持,对村里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是一个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一项大工程,要想把工作做好做到位,只有党员干部冲在前,群众才能齐心跟着干,我们就是一点一点踏踏实实去做,才有了今天的美丽宜居乡村新景观。”
走进庙花山村,巷道干净整洁,民宿舒适雅致,田野百花飘香……“八角花谷?十里画廊”的美姿尽收眼底,庙花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上升,已成为全省乡村旅游的知名品牌。
庙花山村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为统领,全力推进“四抓两整治”工作,选聘专职化村党组织书记1名,招聘大学生村文书1名,积极筹措项目资金,改造提升“村党群服务中心”,统一规范设置便民服务室、党员活动室、阅览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功能室。严格落实乡村干部混岗坐班制度,做到各村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结合“甘肃党建”信息化平台,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每月主题“党员活动日”等制度,从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结合党员自身实际和个人意愿,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常态化开展“三亮四进”活动,走出了一条“支部引领、党员带头、村民自发参与、共建共享共惠”的党建示范村建设新模式。庙花山村先后被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省级旅游文明乡村”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临潭县各级部门结合全县实际,通过外出考察和本地实验种植,在八角镇鼓励群众创办了以培育蘑菇为主的临潭县贵录菌类种植农民合作社,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临潭县贵录菌类种植农民合作社是一家以种植蘑菇为主的的合作社,社长李归录介绍说,旅游旺季,合作社每天能卖出3000到4000元的蘑菇,游客们都想买点新鲜无污染的蔬菜。
八角镇党委在庙花山村以“强基础、育产业、兴旅游、促增收”为发展方向,着眼长远发展,结合生态旅游资源特点,积极争取项目资金2100万元,建成易地搬迁点1处,搬迁群众17户,建成高端民宿39套、主体功能房10套。利用省管党费和扶贫资金150万元,修建村级集体经济停车场3处。加大乡村产业培育力度,通过土地流转、房屋出租、能人带动、组建合作社、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发展以花芦民宿、马队服务、花卉苗木、青脚麻土鸡养殖等为主的种养殖、乡村旅游、民宿休闲等特色产业。建立完善村民利益联结机制,党员带动村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在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庙花山村“党建+民宿+观光+休闲”的“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不仅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稳定增收,也使旅游标杆村建设有了坚强的产业支撑。
在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不忘精神文明建设,做到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的思路,激励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最美农家创建和环境整治工作。全乡村“两委”、党员及村民共同探讨发展思路,制定村规民约、促进移风易俗。结合“主题党日”活动,村“两委”班子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党员带头开展村里房前屋后卫生整治、清理卫生死角和排污沟清洗、杂草清除等活动,向村民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身边的道德模范、身边的好人事迹,引导群众形成向上向善、敬老爱亲、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通过文明乡风引领群众新生活。
如今,庙花山村以“党建铸魂、花谷溢香”独有的魅力,不断提升基层自治能力,促进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记者 苏琳喜 张继元 邓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