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甘南州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逐步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生态保护和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生态高度统一的发展之路。
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开始确立。1998年10月1日,国务院正式宣布禁止采伐,我州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实施了“天保”工程,借西部大开发战略之机遇,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造林面积稳步增长。在实行天然林禁伐前,甘南林区为国家提供了1000多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累计上缴利税超过13亿多元。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科学谋划了甘南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坚持“保护、发展、稳定”并重的原则,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建设生态甘南,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2000年以来,全州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45.99万亩。实施了总投资44.5亿元的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2012年,长江流域“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完成评审,川西北甘南沙化草地综合治理项目完成规划。玛曲县被评为国家级黄河水利风景区,湿地自然保护区。 甘南黄河生态保护与建设等重点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加快实施。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截止2018年全州完成封山育林面积139.66万亩,1978—2018年累计完成植树造林面积285.7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38%。
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启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为我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甘南州委、州政府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环境保护事业步入有序发展时期。
加强组织领导。组建了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生态立州”战略领导小组、环境保护委员会及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管理及绩效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从我州特殊的生态地位、经济发展现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出发,取消了对我州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招商引资和工业增加值等指标的考核,州上建立了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新的目标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增加了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权重,将“天然草原减畜”“造林面积”“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覆盖度”以及“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和“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60%以上用于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等生态指标纳入目标考核管理体系,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坚持规划先行。我州先后组织编制了《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试点实施规划》《甘南州“十三五”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甘南藏族自治州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规划》等规划,引领了藏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完善政策法规。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了《甘南州深入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努力建设“生态甘南”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意见》《甘南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终身追究办法》等。通过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和规范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颁布实施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条例》,使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由制度上升为法律层面,从法治层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生态状况逐步改善。70年来,随着环境保护理念的深化,甘南州生态保护和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生态状况显著改善。
环境革命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以来,甘南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聚焦农牧村主攻方向,打响环境综合整治歼灭战,以摧枯拉朽之势、脱胎换骨之变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全面革新了甘南藏区的整体形象和气质内涵,彻底革除了各族各界的落后思想和保守心理,打破了过去“脏乱差”的桎梏,实现了4.5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大草原“全域无垃圾”的预期目标。“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的创新实践,让甘南的整体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初见成效。甘南州科学定位符合自身实际的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比例和人口分布,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建设为重点,全力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总投资44.51亿元的《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06-2020年)》截止2019年6月底累计完成投资31.4亿元,建设定居点174个,定居游牧民14524户73708人;建设青稞生产基地25万亩;建设养畜暖棚14836座,核减超载牲畜92.4万个羊单位;培训农牧民2.14万人;治理草原鼠害1573.5万亩;治理流动沙丘3.55万亩,重度沙化草地10.69万亩,退化草原(黑土滩)116万亩;治理小流域125平方公里。通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生态恶化得到初步扭转,草原生态保护得到明显改善,人口、资源、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到有效改善和协调,水源涵养和补给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加快全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禁止开发区得到全面保护。目前我州共有28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和地质公园等被列入禁止开发区,总面积达1.53万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34%。近年来总投资443亿元的《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试点实施规划》、总投资321亿元的《甘肃长江流域“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以及《甘南州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和《甘南州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先后获得国家批复。
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到2018年底,全州实施了40个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合作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3.5%,全州境内地表水考核断面、地下水监测点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比例均达到100%。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4%,万元GDP能耗下降1.9%。全州天然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96.87%。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州人民的不懈努力奋斗下,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和长足进步,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依旧严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美丽甘南,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毛爱华 )